陕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2018-11-3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近年来,省住建厅会同相关单位,认真实施《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合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九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今年9月,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导调研组对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1月,“延安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做法,被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给予通报表扬。
明确目标 上下联动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省所有村庄基本实现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全省80%以上的村庄基本实现环境优美、绿色生态;全省20%以上的村庄建成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目标。
为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省政府建立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我省根据实际,先后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意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考核办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办法等;编制了《陕西省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各市、县也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相继出台实施方案、标准和办法,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
齐抓共管 成效显现
在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具体实践中,我省采取省、市、县(区)分级包抓的方式,按照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三个层次扎实推进,突出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农村特色民居建设,加大传统村落的开发和保护力度。
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共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424个;71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23个村落被列入《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92%的建制镇完成了总体规划,87.34%的村庄完成了建设规划;84.63%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37.72%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道路硬化率达97.73%,林木覆盖率达29.0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3%,自然村通动力电率达97.98%。2009年至今,我省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1.83万户,解决了近300万名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2017年度农村危房改造省级绩效评价我省排名全国第三,并被国务院列为2017年度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的全国5个省份之一。
积极探索 示范引领
全省各市、县(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本地农村发展中的短板,走出了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今年7月,省政府在延安市召开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观摩会,延安市在全省率先制定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创建标准,新增农户室内卫生、电子商务进村、互联网覆盖、社会治安管理等4项指标,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在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中,延安市创新性地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一次四分”法,加快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体系建立。截至目前,延安市1784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在污水治理方面,延安市引进了村庄污水处理新工艺,有效提升了污水治理能力。
按照区域发展实际,延安市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针对不同地形和气候特点,推广了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粪尿分集式、三联通沼气池式等5种卫生改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完成5.5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
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中,延安市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组织作用,健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大力推进村民自治,逐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工作格局;建立政府主导、农民投工投劳、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产,提升土地效益,为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来源:陕西日报)
陕投远大装配式建筑通过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和建筑方法的“产业化”,彻底颠覆了传统建筑,在耗材、建造速度、节能环保、居住舒适度上相比传统有了质的飞跃,必将成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陕投远大装配公厕采用干式连接,无梁无柱,将部分或所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大大简化了后期施工步骤和工期,实现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节时和保护环境的“五节一环保”建设模式,是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